英國一直是個有點1984的國家,打著反恐防犯罪的旗號,除了有世界最多最密集的公共攝影機(CCTV)全天監控人民生活外,也要求外國人與新移民持結合生物辨識技術的護照,以便進行監管。去年十月開始,曼徹斯特機場也開始導入了人體掃瞄器,展開為期一年的實證。這種機器被媒體戲稱做裸體掃描機,不論通過機器的人穿多厚的衣服,人體特徵基本上是無所遁形,例如下圖這位老兄的身上的脂肪朋友和股溝,鏡頭下一清二楚。
這種行為當然會引發隱私權爭議,英國當局解釋說他們把臉塗掉了,此外一來監看者是在隔壁房間,不會知道他在看誰,二來監看者不能帶攝影機進去,所以不會有侵犯隱私權的問題。聽起來理由很合理,但想一想很阿Q。目前有一些民間壓力,例如防止兒童色情團體極力反對,但以過去的經驗,看起來這種技術擴大導入英國其它機場,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
以後要去英國的人,大概只能抱著反正大家都被看光了,自己被看也沒差的心態。比較不好的是,當這種設備發展出cost down方案後,遲早也會被私人公司拿去做門禁用途,這樣不管是男是女非男非女都會被看光光、有些人身上有水餃墊也會被抓包,這實在不是什麼好事。
除了身體的隱私,更可怕的還是人在網路上的隱私。Google的CEO Schmidt去年底說了一些很有爭議性的話。他說在網路上"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If you have something that you don't want anyone to know, maybe you shouldn't be doing it in the first place)。這句話等同宣告"你是沒隱私的,我們也不會做任何是保護你的隱私",他還補充說搜尋引擎為了會把人們的活動都保留一段時間。這句話一說出,當然引起國外很多人的反彈。
隔不到一個月,Facebook的創辦人Zuckerberg也說注重隱私的時代已經結束(Privacy is no longer a social norm)。事實上,臉書上個月才剛修改了隱私權規則,除非使用者自己去更改設定,不然使用者在臉書上大部分的活動,在<預設狀態>下都是公開的。
Google擁有全世界使用者的網路活動資料,臉書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類互動行為資料,而這些虛擬的線上活動,又連結到人們的真實生活、以及真實生活中的社群與交友。
這兩家公司間接、直接都說隱私權不重要,在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背後,更大的原因還是商業利益。Google的隱私論當然和精準、更個人化的廣告業務相關,Facebook的舉動則多多少少牽連到和搜尋引擎廠商之間的即時搜尋合作業務。
我們可以不去英國或是裝有裸體掃描機的國家,但和實體隱私權不一樣的是,在網路上我們幾乎沒有選擇。大多數的人並不會知道Google、Facebook做了什麼,就算知道他們做什麼,也沒辦法或不會因此不用Google、Facebook。
當然有人可能會發起拒用XXX網站的活動活動,但畢竟只是螳臂擋車。除了不上網、不出國、也不太和人聯繫的人之外,大多數人的隱私,已經或多或少攤在陽光下。有一定比例的使用者,特別是年輕的使用者,甚至也不怎麼在乎隱私公開這件事。或許正像Zuckerberg說的一樣,時代在改變。從裡到外,隱私開始崩壞的時代看起來已經開始了。
Fantastic night shot with great colors and reflections. Happy new year!
Posted by: Cheap taobao agent | 01/25/2011 at 05:20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