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熱門的艋舺。先前在網路上看到預告片其實有點擔心會變成"光陰的故事"黑幫版,標榜台式黑幫電影但預告片看起來很不道地。還好正片比預告精采的多,而且完全不是預告片那回事。一般黑幫電影常見的政治、暴力,艋舺都都有一點,不過這只是配菜,主菜其實是動人的青春成長故事。要不是"艋舺"這兩個字本身就夠猛又好記,不然豆導前一部電影叫做"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其實很適合作為這部電影的標題。
海角七號是南台灣的音樂愛情故事,艋舺是北台灣的青春黑幫電影,兩部近年在台灣最成功的電影都是利用本土元素和訴說本地的故事。相較於多數人都想拍"兩岸三地有市場"的題材,監製李烈在訪談時說這部片從一開始就不考慮台灣以外的其它市場,所有的演員和幕後人員也都是純本土陣容,焦點集中力量放大了,反而呈現出不太一樣的格局。
艋舺的劇情簡單到幾乎沒有支線,主角蚊子(趙又廷)是個沒有父親、從小被同儕一路排擠到大的小孩,生活沒目標也沒意義,曠課轉學是家常便飯,雖是一般人眼中的問題學生,卻也沒鬧過什麼真正的大問題。後來因為一件無厘頭的小事加入幫派,和其他同伴結義成為太子幫五人組。雖然搞不清楚為什麼每天要打打殺殺,不過一方面在幫派中有兄弟相挺、一方面老大和組織帶給他父親和家的感覺,讓他第一次有了認同感和歸屬感。一開始只知道義氣,不知道"意義是三小",後來在環境改變中,不知不覺進入到"沒有義氣、只有意義",充滿爾虞我詐的成人世界裡。
劇情的起承轉合橋段很清楚,為了商業考量加了一些料不過卻不會太重。電影中的夜市、寶斗里影像,恐怕不會是艋舺人記憶中的艋舺,卻是像我這樣"非生長在艋舺的台北人"印象中的艋舺。而Air Supply的歌曲、溜溜球、窄褲管、超級瑪莉這些80年代的意象,更讓這部電影更是充滿了熟悉的懷舊氣息。鈕承澤是80年代新台灣電影相當重要的演員,或許有意或許無意,這一片中,有很多80年代的新台灣電特有的敘事方式隱藏在現代化的節奏和包裝下,也是艋舺和香港或其他國家黑幫電影不一樣的迷人地方。
除了通俗易懂的劇情和吸引人的時空環境(80年代+艋舺),主要角色鮮明的性格,也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原因。很多人推崇阮經天把個性複雜的角色演繹的很好,不過我覺得趙又廷的角色設定單純,對"演戲"來說反而不太好演,他的演出恰如其分。另外一位被兩位A咖鋒頭蓋過的新秀鳳小岳,其實在片中的表現也不錯。本土劇一哥王識賢在片中戲份不多,卻很搶眼,有一幕他和阮經天坐在河堤邊談事情的重要過場戲,那種口氣和眼神真的很黑(扣掉一段格格不入的慈禧台詞),他的演出幫這部電影加了不少分,相對的馬如龍的老大部份並沒有海角七號中的鄉代表出色。
除了電影本身以外,艋舺的行銷也是成功相當重要的一環。從電影開拍到上映期間,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訊息在媒體上露出,這些訊息不論正面負面,看的出來都有經過一些縝密的設計;電影推出前,再配合各種異業結盟進行鋪天蓋地的全面宣傳,推出後再加上各種媒體曝光,這些都不是一般國片的操作方式和規格。監製李烈的上一部小成本電影囧男孩,已經有一些不同於一般國片的成功行銷雛型,這一片更是把國片的行銷再往前推了一步。
講完好的部份,這部電影其實缺點不少。套一句文謙(王識賢)在劇中說的話,事情不能只做一半,這部片有些部份只做了一半多一點,最外顯的部份是造形。雖然出現很多80年代的意像,但角色的造形都很現代,劇組解釋怕大家看到80年代造型會覺淂太聳,但如果真要拍那年代的東西,就要有那個年代的味道,只用一些物品和氛圍帶到,等於感覺只做了一半。飾演"寶斗里妓女"的柯佳嬿,無論化妝、髮型甚至內衣看起來都完全不對,以至於"妓女"變成"有時尚感的正妹",故事畢竟是1987,不是2007,是寶斗里,不是在東區。而在男演員部份,在那個電棒燙和日本少年隊髮型比比皆是的80年代中期,除了理光頭的阮經天以外,每個男生卻都是現代的髮型有的還有用髮膠抓,更不用說花襯衫款式也不是當年的樣子,年輕影迷應該完全不會有感覺,但年紀大一點的影迷一定會覺不到位,這一點點差別,會讓電影最後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造型畢竟只是一個比較外顯的例子,內在的部份問題可能更嚴重,感覺豆導想要放的元素太多,每個元素幾乎都到了一定程度,卻又都差了一點點。最後有點像一碗麵,菜色、味道和湯頭都不差,但整個放在一起並沒有完全融合,感覺好像少些什麼。
不過總的來說,艋舺仍是一部水準之上的電影,也值得到戲院去體驗。如果我現在是十幾歲的年紀,走出電影院應該會被情義、背叛這些事感動的眼眶泛紅吧!現在,反而對一些太子幫以外人物的對白很有感觸。
看完的心得:
1.幾個主角,在太小的年紀,接觸超過他們那年紀無法承受的事情判斷及利益利誘 (如:和尚的父仇,艋舺的發展..等)
2.全片幾乎是用蚊子的觀點在看事情,導演設定的這個高度不錯,很多事情在16-18歲的世界裡,正是半生不熟,對事物背後了解不多,但對所有事正容易感覺新鮮及美好的時候.
3.這部片,幾乎是只表現80's 的部份艋舺 , 劇情或台詞裡,幾乎沒帶到過清朝或日劇時代的繁華貿易過往.(覺得非常可惜..編劇功力不深?或是完全沒想到?)
4.一些台詞,很容易會讓人聯想到政治.(跟導演長期思索他在台灣生存之道心得..?)
5.電影配樂,覺得沒有很成功.. 沒有很呼應劇情+扣到心裡 的那種感覺. 台語歌的取用, 也覺得太少了.
Posted by: m | 02/20/2010 at 12:27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