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牌理出牌的天團Radiohead 2/14在推特上毫無預警的丟出新專輯即將在周末推出的消息,四天後在推特上又說"周末快到了,要下載的人請自便!",然後專輯 The King of Limbs就這樣出了!
除了推出時間比預告的來的快,跟之前的In Rainbow一樣,專輯在自己的網站上先販售,這次有數位下載版和特殊"報紙"版兩種版本。下載版9塊美金,可以下載MP3或WAV檔,檔案沒有任何DRM保護,也就是買一次之後高興怎麼傳都可以。報紙版是給粉絲買來收藏的,四十多美金除了可下載數位音樂外,實體內容物包含了一份厚達600頁(!)的專輯插圖、兩張黑膠唱片和一片CD,現在只收單,五月才會出貨。
Radiohead的手法基本上也反映了這個時代唱片市場的狀況:
1.有群眾基礎的樂手或樂團不一定需要透過唱片公司販售
2.實體的唱片產物(如CD)只剩收藏價值,而且還不一定有價值
3.社群網站/維網誌是最直接快速的宣傳管道
2007年Radiohead讓使用者自己決定專輯下載定價的作法,主要在創造話題性,實際的影響和意義還好。2011年的時空不同,這麼做反映了唱片業的現狀,通路在變(實體->數位下載->數位串流),宣傳方式也在變(大眾媒體->更直接的各種社群媒體)。
過去唱片公司幫到歌手最多的部分在通路和宣傳,現在這些對主流音樂人來說仍很重要,主流音樂市場的商業規則其實比以前更複雜。但反過來,對有群眾基礎的獨立音樂人而言就簡單多了,顧好音樂本身,其他不必要的事不見得要碰,通路、宣傳都可以自己來,發行也可以找比較好配合的唱片公司,太多包裝過的訊息,還不一定比的上自己發布訊息,再透過群眾的力量宣傳更來的有力。(國內狀況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過這也會衍生問題,例如這次的Radiohead,2/14宣布要推出專輯後不久,在自己的推特上寫了一則日文訊息<星期五晚上六點五十九分,澀谷八千公廣場>。這則推過沒多久就被Radiohead刪掉了,主唱Thom Yorke本人也說他們不會現身在澀谷。
但越說不可能粉絲就越好奇,因為這則推很神秘,出現之後就刪掉了,粉絲們認為會一定會有跟Radiohead有關的事件(例如街頭演唱會)發生,就把這則推不斷的轉推。到2/18晚上,本來人就很多的澀谷八千公廣場更是被粉絲擠到水洩不通,大家熱情的期待好事到來,不過18:59分一到,什麼事也沒發生。還有人不死心的等了很久,當然還是什麼都沒有。
後來日本的經紀公司發表一篇新聞稿,說本來是真的有企畫活動(謠傳說是在車站出來那片大螢幕上撥新單曲MV),但因為那邊人太多怕造成交通混亂就取消了。問題是,推特發出去之後,交通混亂已經造成,到場的粉絲也像傻子一樣被耍了。只能說維網誌的傳播速度太快、力量太大。
當天要撥的MV據說是這支主唱跳著怪怪舞的Lotus Flower。
這張專輯只有三十多分鐘,這兩天聽了大概有十幾次,歌曲的基調乍聽都像Lotus Flower,但詳細聽樂器和人聲的配置都很有意思,迷離的電子樂融合民謠,甚至帶一點點的酸性爵士味,可以說是前一張In Rainbow的續篇。藉由林宥嘉Creep帶給台灣大眾認識的那個有著火暴吉他刷弦的Radiohead,已經完全停留在九零年代了。
如果用一句自己的話總結,The King of Limbs跟In Rainbow聽起來都像"在太空中聽佛經",不過我喜歡在太空中聽佛經的感覺。
LOL~~
才發現原來我喜歡太空中聽佛經。
Posted by: Sarara | 03/09/2011 at 04:09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