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給了小眾口味的電影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今年剛好相反,走大眾路線、四平八穩的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 獲得最多的獎項。無論全面啟動、社群網戰、黑天鵝甚至真實的勇氣這些影片從導演手法、攝影到劇情都充滿讓人意想不到的爆點,而王者之聲基本上就像是教科書,每個場景、分鏡和演員的演出都是平實且精準,精準到有點缺乏激情,但也許就因為對手都太有個性,這部最穩的電影反而勝出。電影劇情是治療師幫國王克服口吃的真實故事,劇本的誕生過程跟電影一樣有啟發性甚至更峰迴路轉。
奧斯卡頒獎典禮時,導演Tom Hooper在台上說"聽媽媽的話準沒錯"。這是因為他媽媽去參加了一場劇本朗讀會,會後馬上打電話跟他說"我找到你下部片的劇本了",這劇本就是王者之聲的原劇本。劇本作者David Seidler高齡73,王者之聲讓他也成為奧斯卡獎有史以來最老的原著劇本獎得主。
小時候的David被口吃問題所困擾,青少年時期連要約女生出去都有困難,因為就算約成了,話也講不出來。父母親告訴David當時的國王喬治六世也曾經被口吃所困,程度甚至比他還糟糕。電影裡的開場戲,1925年萬博會的開場致詞就是一個實例,即便拿著稿念,全場爆滿的群眾還是聽不懂國王在說什麼。後來國王不但克服口吃,還能在廣播節目裡演講鼓舞大英國協的民眾。在只有收音機的年代,國王的公開談話是大家必聽的節目。小David聽收音機只覺得國王好有氣勢,知道這一段,給了他很大的信心,也成為自己日後克服口吃的原動力。
長大後David讀了很多和喬治國王有關的故事,讀越多越對國王有濃厚的情感,也知道國王口吃是經過一位治療師羅格(Lionel Logue)的協助才治癒。成為劇作家之後,他的心裡就一直有寫這故事劇本的念頭,透過戲劇的影響力,他想讓這件事激勵更多人。
從1970到1980年,寫劇本的念頭始終沒間斷過,但空有念頭卻沒素材,讓David非常苦惱。沒素材的原因也很簡單,對皇室來說,國王有口吃這種事不怎麼光彩,找了個治療師更是私人的事,因此這件事不會在皇室的記錄上。
1982年David輾轉認識治療師羅格的兒子Valentine(電影裡面是一位酷酷的,一直在讀醫學書的帥小子),Valentine跟David說很樂於告訴他父親和喬治國王間的互動細節,甚至公開父親的治療筆記,不過呢,有個先決條件要先完成 : 要當時還在世的喬治六世遺孀,也就是現任女王伊莉莎白的母親同意。
David很慎重寫了信給女王的母親,得到的回覆是要寫成劇本可以,但是要等到她死後。David因此高興不已,因為女王的母親當時高齡81,他想再等幾年就好了,沒想到女王媽很長壽活了101歲(2002年),他這一等從45歲等到65歲,足足等了二十年。
不過能寫了不代表有時間寫,David雖然還是不斷搜集閱讀喬治國王的史料,但沒時間全心投入這件事,一直到2005年得了癌症之後,他覺得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把這件從小就想做的事完成,才促成劇本原形的誕生。巧的是過程中,David很偶然發現他的一位年紀很大的叔叔竟然被羅格治療過口吃,在資料有限的情況下,直接的聊天讓他在寫這位治療師的治療方式時有依據。
劇本完成後第一個讀者是David的老婆,老婆讀完覺得不差,但認為他應該強化喬治國王和治療師之間的互動關係。花了一些時間改劇本後,David把改完的劇本寄給一些朋友廣泛蒐集意見,也順便探探改編成舞台劇或影片的機會。
劇本輾轉到一家製作公司手上,這家公司的製作人評估這劇本確實有潛力,但會是舞台劇或電影還不確定,就幫David辦了一個小型的劇本朗讀會。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導演Tom說的,他媽媽剛好在場,念了劇本之後覺得很棒,問David能不能把劇本給她當導演的兒子看。David一口答應,然後(未經製作公司許可)自行把改過的劇本親自送給當時在美國的Tom,Tom看完說"我沒收過這麼棒的劇本,如果我們明天就開拍,今晚我就能睡個好覺了。"
兩人展開合作後,Tom也對劇本作了一些建議。實際上在發生奇慘的1925萬國博覽會演說事件之後沒多久,喬治六世就找到羅格幫他治療口吃,而且憑藉著毅力和天天練習,不到一年之內他的口吃毛病就"幾乎"解決了,廣播的錄音聽起來都很OK(重要演說的時候,他還是要羅格在場幫忙)。如果依照史實以及原劇本,國王治好口吃之後就結束了,根本撐不到宣戰時刻。為了戲劇效果,導演和編劇又改了劇本,在盡可能貼近史實的情況下把治療過程拉長又拉長,就這樣才有了"宣戰時刻"。
幸運的事還有,開拍前幾個禮拜,導演透過羅格的孫子又發現了羅格的日記,這日記連王室的人都沒看過,羅格鉅細靡遺的把兩個人的對話寫出來。看了這些對話之後,Tom和David決定把一些對話直接用到電影裡面(場合不見得為真,但對話內容是真),讓這部電影更接近事實,影片最後一幕國王離開錄音室說的一句很幽默的話,是真的說過。不過國王罵髒話是掰的,那是編劇David自己的口吃克服過程。
電影上映後獲得壓倒性好評,運氣來的時候什麼都擋不住,票房好不說,電影幾乎參加什麼獎就得什麼獎。導演Tom過去的經歷大部分是電視影集,這部英澳資金合作的電影,是他導過最大製作的電影,宣戰時刻讓他一戰成名,而最有啟發意義的還是編劇從概念形成到電影完成一共花了五六十年,夢想不但完成還獲得世人肯定。
演出治療師的Geoffrey Rush(他是神鬼奇航的海盜船長)在我看來比柯林佛斯還搶眼,這部電影完全看這兩個人飆戲,兩個人的演法都有舞台劇演員的深厚底子。而找Geoffery也是經過一番千辛萬苦,David和製作公司一開始就想找他演,但一直在Geoffrey經紀人那一關吃閉門羹,後來他們用最原始的方式 : 跳過經紀人把劇本大綱送到Geoffery家裡。Geoffrey看了有興趣,一開始說會參與製作但不演出,後來還是跳下來演了,演的真是好。
另外看的時候我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不愛江山只愛美人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是由澳洲演員蓋皮爾斯(Guy Pearce)演出,去年最佳影片危機倒數他也有份。危機倒數中他出場三分鐘就掛掉,因為掛掉才牽出後來的主角。而愛德華在王者之聲中是被逼退的,因為退位後才有喬治三世。連續兩年最佳影片都有參一腳,都是飾演被取代的角色,他的螢幕定位還真是悲情阿。
這部電影幕前幕後還有個共同點,喬治國王因為他老婆才找到治療師,導演因為媽媽的直覺才有機緣導到這部電影,編劇聽老婆的話改編劇本才有後來的奧斯卡,有些事,女人的直覺還是比較準。
既然是史實改編的,當然要問問喬治六世的女兒,依莉莎白女王的意見。大陸一篇翻譯消息說女王在Twitter上說很不滿意,那不是真的,那個Twitter是假冒的女王。英國王室的Twitter和臉書都是統一發佈,女王個人沒有專屬的臉書或推特。電影公司二月初慎重的幫女王安排了私人放映場,女王在看過之後很感動,認為這片基本上保留了骨幹精神,也反映了她家30年代時的生活。也許客套話居多,但這位從二次大戰戰後接替父親一路間堅強挺過來的女王,看了自己父親的故事心情一定很複雜呀。
看過電影後對原始版本的宣戰演說有興趣的,可以在BBC的網頁上聽。而治療師羅格是治療患者的方式,在這裡有一些蠻有趣的資料。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