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英國的人,可能會對都市街頭叫喊The Big Issue的人有些印象。簡單說,這些人大多是街友、失業者、暫時失業者或社會上比較弱勢的人,他們藉由販售The Big Issue這樣帶有公益色彩的雜誌,賺一點生活費或度過短期的難關。四月份開始,台灣也有了這樣的雜誌,雜誌的英文標提還是The Big Issue,中文名稱採直譯叫做大誌。
目前台北縣市販售點為主要捷運站口,外縣市為小七。不過實際上我是在誠品門口買到的。會買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支持這樣的理念,一部分也是好奇台灣版會有什麼樣的內容。
買了很久一直沒時間看,今天出差有很長的通勤時間,在回程的途中翻完了。這期是創刊號,總編開宗名義說雜誌的定位是20-35歲的Y世代,他也把這族群稱做愚人世代。所以這一期的封面故事就是愚人世代。但翻開內容,其實跟"愚人世代"好像沒什麼關係,文章大致上是綠色概念、設計、藝術、輕科技、文化、時尚這些軟性議題。
整體印刷和排版設計類似7-11賣的一些輕雜誌,我個人是還蠻喜歡的,除了字的編排稍微小了點以外,大致上質感還不錯。但對於內容,感想就不是很正面了。我知道這本雜誌是集合很多各界高手的友情贊助才產生的,卻也可能因為如此,讀完感覺缺乏整體感。
作為封面的愚人世代主題,是利用統計數據分析20-35代的價值觀,但用什麼方式做的調查沒說,也不太有重點。之後的內容,就徹底跟總編在刊頭說的愚人世代沒什麼關聯性了,很多東西都跟大部分的民眾生活脫節,比如歐洲煤氣槽再生計畫,這樣的內容其實是有意思的,只是這篇評論擺在非常前面的位置,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很關心歐洲煤氣槽再生的事。這篇文章後面,是一些國際大小事件的短評,短評由很多作者貢獻,但寫的人寫作手法不太一樣、取材差很多,看起來有點凌亂。
中段的"商業評論"其實完全和商業沒關,因為這期提供內容的單位是癮科技,換成"玩物評論"或"科技產品評論"作標題可能還適合些。這一整個篇章可能因為來源一致性高,且癮科技在這部份的文字處理不錯,易讀性、一致性和可讀性都很好。
後面的一些故事、訪談和文化/時尚/建築短評,都有跟前面第一部份一樣的問題。因為很多作者,有的文章寫的如行雲流水,有的卡卡,有的丟了很多對一般讀者來說很有距離的名詞或文字,有的寫的深、有的寫的淺,從一篇淺的、跳到一篇深的、再跳到另一篇充滿名詞的、然後接到樸質的訪談,很容易造成閱讀上的不連貫。
個人覺得整本寫的最好的,是翻譯Steve Jobs的演講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一篇翻的非常通順且可讀性很高,我很想知道譯者是誰,不過上面卻沒寫。
整體看完,覺得創刊號的設定其實比預設的更窄。原來設定的是20-35歲的世代,感覺卻更像是20-35歲,居住在都會區,會去參加簡單生活節、看影展、聽小眾音樂的族群。問題是這族群的人口其實有限,而且得知道這雜誌的宗旨和目的,還必須找的到販售點才會買。若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幫助街友和弱勢族群,以小眾的內容和目前的通路結構(甚至是選的點),可能很難達到預設的目的。
英國的The Big Issue會挑一些普羅大眾有興趣的內容或娛樂事件來當主軸,然後把一些可能比較小眾,但編輯有興趣,或有特定目的文章埋在裡面,也常常加上一些抽獎贊助或是Coupon劵來增加購買興趣,直覺上,這比較像是達到幫助街友,又能傳達理念和維持讀者興趣的做法。
雜誌畢竟是在賣內容給讀者,有讀者才有廣告。在兩者比較之下,台灣的大誌,內容格局應該可以更大眾一點,文章可以接近本地20-35世代普遍關心的事多一點,文字敘述的一致性可以高一點。當然講的容易做的難,更難的是起頭。想必創刊號是在資源很有限的困苦條件下生出來的,我只是支持這種理念的讀者,希望看到更好的大誌,也只能直覺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所有行銷活動都是一時的,如果這本雜誌要走的久,內容和通路,可能還是要有一點調整吧。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