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盧貝松執導,性感女神Scarlett Johansson擔綱主角的Lucy去年在台北出了幾天外景。拍攝期間狗仔和劇組間鬧出不少風波,不過盧貝松離台前還是給面子的盛讚了台灣人的熱情。現在預告片正式推出,可以看到在復仇者聯盟中已經很強的黑寡婦還可以更強,lucy簡單說是被注射藥物後,激發各種感官潛能的"黑寡婦加強版"。
預告片中至少有巴黎、紐約和台北三座城市,而台北的戲份似乎不少,101、台北街景、晶華酒店和地下道的路牌都入鏡了。在外國電影看到台北的意象,熟悉中似乎又帶點陌生阿。
由盧貝松執導,性感女神Scarlett Johansson擔綱主角的Lucy去年在台北出了幾天外景。拍攝期間狗仔和劇組間鬧出不少風波,不過盧貝松離台前還是給面子的盛讚了台灣人的熱情。現在預告片正式推出,可以看到在復仇者聯盟中已經很強的黑寡婦還可以更強,lucy簡單說是被注射藥物後,激發各種感官潛能的"黑寡婦加強版"。
預告片中至少有巴黎、紐約和台北三座城市,而台北的戲份似乎不少,101、台北街景、晶華酒店和地下道的路牌都入鏡了。在外國電影看到台北的意象,熟悉中似乎又帶點陌生阿。
Posted at 07:43 上午 in Movie | Permalink | Comments (0) | TrackBack (0)
Tags: Scarlett Johansson lucy 盧貝松
|
史實電影的有趣之處,在於所有的人都(曾經)真實的存在著。
電影上映後兩天ptt討論最多的文章,是一位叫做mltr37的網友回憶20年前他就讀小學時,與嘉農強打蘇正生先生的偶遇。念小學的他某天在嘉農玩球,已經是老者的蘇正生剛好在現場接受NHK採訪嘉農野球史,採訪結束後,蘇先生還在他的手套上簽名。小朋友有眼不識泰山,不知道蘇正生是誰,回到家只拼命的想把手套上的簽名洗掉,直到20年後看了KANO才大吃一驚,當年遇到的老人竟是曾經代表台灣嘉農,站在日本甲子園球場打冠軍戰的國寶。
這段經歷就跟一直以來,官版史觀對待殖民時期的台灣史差不多,拼命的想洗掉或掩蓋些什麼,但越想洗掉就越洗不掉。
在思想箝制之外,30時代的台灣是繽紛的,除了電影中帶到的嘉南大圳,全台鐵路系統在日治時期因應資源開採,遠比現在綿密,水電基礎設施、冷氣這些西方文明的象徵,當時的台灣並沒有落後世界多少。台灣(特別是台北市)最美的古蹟許多都是明治末年、大正時期的建築,電車是當時台北城中可見的風景,除了硬建設,百貨、電影、文學、棒球、美術與博覽會在日本統治中後期都是庶民娛樂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把這一切簡化為皇民化與殖民思考下的產物,但這個時代的台灣是迷人的,漢文化、和文化與西方文化以一種奇特的方式融合著,這與當時同為日本殖民統治下的韓國、滿州有很大的差異。
戰後主政的國民政府刻意模糊這段歷史,戰後的日本政府也試圖迴避這段歷史。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老者,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能在家裡偷偷跟家人訴說那個時代的故事,被遣返回的日本人很多是像八田這樣的專業人士,在台灣已經生根,回去卻從零開始。官方刻意、民間忌口,隨著老者的凋零,很多事情在時代的角落默默的被掩埋。
看完KANO的感動很多,不僅是為了故事感動,更感動的是第一次有像魏德聖/馬志翔這種一線的製作團隊,敢用這樣的角度,讓在台灣耆老口中帶著秩序、希望與多元的華麗年代重現。
KANO是魏德聖出品的電影當中,到目前為止敘事最成熟也最好看的電影,海角七號熱血但不完美,賽德克巴萊氣勢龐大卻虎頭蛇尾,到了KANO,除了片尾的動畫實在沒辦法說好話之外,完全掌握了商業電影該有的節奏和情感上的細節。賽德克巴萊得了金馬獎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這部電影沒有什麼不能得獎的理由。
「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兩部牛郎織女9年一會的愛情故事堪稱是影史愛情經典,Jessee和Celine兩人火車上的一夜邂逅到十年後的重逢,故事極其輕巧,留下想像空間無限,在故事的終章宣布即將推出之後,被前兩集的浪漫感染的觀眾,都在期待兩人三度重逢會出現什麼樣的火花。
報著這種期待進戲院,第一幕的離別戲碼就把觀眾拉回到現實世界, 離別的不是男女主角,而是男主角Jessee和前妻生的兒子,在機場和離別時,爸爸心中依依不捨,小孩卻毫不眷戀。第二幕更直接讓觀眾看到他們早就在一起,男女主角不但不需要重逢,還有兩個可愛的雙胞胎女兒。
這集的架構比前兩集來的龐大,除了Jessee和Celine這對中生代伴侶外,故事中間從一群不同年齡層夫妻或情人的談話之中,道盡了愛情這件事,在不同世代與年齡層之中的價值差異,最後三分之一的高潮劇碼,更直接用最寫實的方式告訴觀眾浪漫餘溫不敵現實,在關係碰到瓶頸時,再小的問題也會結合關鍵問題被無限放大。故事依然是開放式結局,據說這是最後一集,看完心裡充滿矛盾,想知道九年後兩人的進展,卻又覺得故事在這畫下句點也許是最好。
前兩集最大的特色在伊森霍克和茱莉蝶兒自然的演技,和兩人一來一往字字珠磯的對話。前兩集的對白已經讓人印象深刻,這集更是加量放送,對白的深度和厚度,很多句都能吸引觀眾心裡一層一層的迴響,甚至是更深的問號。
跨了18年看了三部曲,從二十歲的青澀、三十歲的事故、到四十歲的成熟與無奈,片中演員從帥哥正妹變成了中年大叔大嬸,這三部曲各自適合不同年齡的觀眾,而合起來又是屬於愛情青春期到中年期的模樣。這也許是影史目前為止絕無僅有,一集優於一集,也最好看的三部曲愛情電影。
Posted at 05:57 下午 in Movie | Permalink | Comments (0) | TrackBack (0)
Tags: 愛在午夜希臘時 before midnight
|
電視預告的廣告詞說空降危機是『史上最棒龐德電影』,看完之後覺得這麼說一點也不過分。雖然離經典電影還有距離,但就邁入五十周年,已經陷入老掉牙劇情迴圈的007系列來說,空降危機為007的未來帶來了轉機。
電影以火車大追逐作為開場,這是整片唯一最像傳統007電影的部份,在這場戲中龐德死而復生,而劇情也隨龐德重生,一步步將007帶入進入新的故事框架裡。
吸引人的歌曲片頭、橫跨歐亞非的各種交通工具大追逐、大爆破、奇形怪狀的新玩具(武器)、各種貴到不行的名車、把不完的美女、流氣的壞蛋大頭目,這些007傳統在空降危機中還是存在,但全部以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存在著。
雖然還是世界跑透透,但主線幾乎都在龐德的根源-MI6總部倫敦,最終決戰場面甚至回溯到龐德的故鄉蘇格蘭,這是劇情的最終,也象徵回到龐德的最初。爆破場面還是不少,不過與一般007電影相比,顯得相當節制,少了一些為動作而動作的戲碼後,故事變得非常的流暢。
壞人在龐德電影裡一向只有a.油腔滑調的公子哥兒 b.卡通影片裡的怪人兩種類型,這一集出現了龐德電影中不曾出現的那種讓人有心理壓力、帶著悲劇色彩又病態的陰暗角色,這種敵人在電影中往往最吸引人了,更何況向來只有性騷擾女性的龐德,在片中還被他性騷擾...
而在每集的007中,一定有研發單位的老先生Q 提供給龐德各種新玩具,這集老先生Q被年輕的駭客Q所取代,他給龐德的玩具恐怕是史上最寒酸、也最樸實無華的武器,和龐德之間的互動不再只有介紹武器後拍拍屁股走人,隨著任務進展,兩人還有許多精采的對話。名車雖然還是有,不過電影中的龐德不是開Q給的新車,而是把60年代電影中出現過的古董名車再拿出來開,效果似乎還比開新車好。
最酷的部份是龐德女郎,或者說這部電影幾乎沒有龐德女郎。海報和預告片裡那位龐德女郎,在空降危機戲裡的定位只是過場,放在其他的007電影中,充其量只是二、三號女郎,這集真正的龐德女郎,其實是龐德的老闆-M。這一集動作戲、美女和道具都只是配菜,主線收攏在龐德、M和壞蛋頭目三個人的心理戰,主菜配菜易位之後,造就了這部票房影評都好的龐德電影。
主題曲也算的上是史上前三好的龐德主題曲,曲本身已經夠好聽了,配上Adele的歌聲和迷幻的開場(非以下短片),也讓這部不太像龐德的龐德電影又加分了不少。
事實上空降危機給人的感覺就是重開機,只是在導演編劇是在舊的基礎上找到新的出口,在改良了原來的設定之後,下一部龐德應該是不會走回老路了。
Posted at 10:35 下午 in Movie | Permalink | Comments (0) | TrackBack (0)
Tags: 空降危機 Skyfall James Bond
|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是一部很棒的三部曲終章,但導演是天才中的天才克里斯多夫諾藍,大部分的人考八十分就已經很好了,偏偏克里斯多福諾藍是個每次都考滿分的人,這部電影的內涵即便遠超過大多數的超級英雄片,看完還是有點失落感。
寓言式的第一集開戰時刻,讓變成鬧劇的蝙蝠俠系列重新再起,硬派的第二集黑暗騎士豎立起超級英雄類型電影的里程碑,第三集黎明昇起企圖心更強烈,但前半段的人事物太多、太雜,劇情剪接都沒有很上軌道,反派角色班恩在原著中是個智者兼猛將,但在電影裡感覺只是個很會打架的大塊頭,雖然把場面搞大到整座城市的核武危機,但遠不及第二集完全跳脫常軌的小丑帶來的緊張與壓迫感。
整場看完之後,讓我最有感覺的部分既不是大規模的城市戰、也不是真實的武打場面,反而都是一些情感片段,包括整部電影中逞凶鬥很的班恩在最虛弱時,聽了愛人與蝙蝠俠的對話後眼淚在眼眶中打轉的畫面;以及蝙蝠俠與貓女愛恨糾葛之中堆積起來前半段複雜、後半段直接的情感,這部電影正反派主角們的動機似乎都是愛阿。
不過,如果看完之後再回去複習一、二集,會發現第三集脈絡真的很不簡單,不但能在合理的框架下把所有人物關係收攏,還能留待餘韻,我想看完的失落感除了第三集精采度比不上第二集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諾藍+克里斯丁貝爾的黑暗騎士畫下了句點。下一個導演的蝙蝠俠也許更黑暗,但不會再有諾藍式的黑暗騎士了。
Posted at 06:12 下午 in Movie | Permalink | Comments (0) | TrackBack (0)
Tags: 黑暗騎士 黎明昇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 克里斯多夫諾藍 克里斯丁貝爾
|
最近HBO首播社群網戰電影,去年和今年初寫的兩篇文章再度被轉貼,看的出來大家對臉書的歷史很有興趣。幾個月前看過一段很有趣的舊訪談,現在放上讓大家透過影片看看真實的臉書早期文化。
2011年8月,這段短片首次出現在Youtube。短片節錄自一部2008年的紀錄片Now Entering: A Millennial Generation。這部紀錄片是由兩群大學生在畢業後幾個月內拍攝完成,他們一邊玩,一邊訪談了很多千禧世代的年輕人。電影預算只有二十萬美金(大多都是旅行費,預算來源包含阿公贊助),只在地區性的小影展放映過,看過完整紀錄片的人全世界應該沒幾個。2005.6他們訪問了剛搬到加州的Mark Zuckerberg,對應社群網戰電影中的時間點,這是他和室友剛到Palo Alto租公寓的草創期。
這段看似平淡而且剪接的很普通的訪談裡有趣的點不少,當時臉書的註冊人數剛超過300萬。Huffingtonpost披露這段影片後,有人問臉書的公關部門對這段陳年訪談的看法,答案是不予置評,不予置評的原因往下看就知道。
影片一開始會看到Mark Zuckerberg穿內衣短褲打赤腳出現接受訪談,一邊訪談還一邊喝啤酒,就像是和隔壁室友聊天那種感覺。他一開始問訪談者需不需要把啤酒放下,訪談者說不用,於是他就繼續拿著啤酒,這在2006年以後是不可能看到的畫面。
馬克說話和演講的方式一向缺乏魅力,這段訪談也一樣,不過訪談內容很有梗。最有趣的是馬克跟訪談者說很多人都想征服世界,他不這麼想,校園這一塊還有太多東西可以做,他只想專心把校園的社群服務做好。影片不是完整版,報導來源說在完整的訪談裡,馬克甚至告訴訪談者他們"拿到太多他們不需要的資金,這就跟去參加舞會只想玩不想把妹,卻有妹黏過來的感覺一樣。"
從這兩段回答,早期的投資者已經看到臉書的價值了,但馬克自己還不清楚,也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實際上,在2005年他確實也有其它Project正在進行。完整影片的Ending據說是馬克對受訪者說,"我喜歡做東西,不喜歡拍照",然後就縮回座位繼續寫程式去了。
訪談內容之外,從背景一些來來去去的公司員工,可以窺見臉書草創期的公司文化。2:43員工們玩起了倒立喝啤酒遊戲,倒立的人是他的哈佛室友Dustin Moskowitz,社群網戰電影裡他是不起眼的阿宅,但現實生活中卻是臉書早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後來離職自己開公司,目前仍是臉書的大股東。
3:24馬克打開公司的冰箱,冰箱裡除了啤酒還是啤酒。
4:42 公司牆上的巨幅比基尼女郎塗鴉。
當時的公司基本上只是男生宿舍的放大版,這些基客們無論工作、娛樂或睡覺很可能都混在一起。 沒人能想到就在不久之後,臉書會以人類史上使用者最快破億的速度征服全世界。
這段影片裡有個不易發現的彩蛋 : 背景中有一位不知看到什麼後吃吃笑的亞洲面孔,那是Facebook的早期員工陳士駿。幾個禮拜後他離開了公司 ,和Chad Hurley共同創立了Youtube,那又是另一段改變世界的故事了。
Posted at 10:35 下午 in Movie, Web/Tech | Permalink | Comments (0) | TrackBack (0)
Tags: Mark Zuckerburg facebook 陳士駿 youtube
|
如果玩具總動員是由真的玩具所主演會是怎樣?
有很多小孩子甚至大人說不定都想過這樣的事(其實我也這樣想過),但是想歸想,有一群玩具總動員的粉絲還真的動手做了這樣的事,他們用了真正的玩具復刻了玩具總動員,下面這段影片據說是一年多前拍的,1:00-2:38秒是原版,2:39之後是粉絲自製版,看完只有一個感想就是"哇!"
不只有這片段,這群粉絲打算全片都用玩具重拍一次,真是個厲害的素人計畫,他們也打算在這計畫的臉書粉絲團持續更新狀態。
有趣的是,上傳者在影片下方寫說"版權屬於皮克斯公司,即便我們拍的也屬於皮克斯公司" 然後還問網友說:"你覺得迪士尼和皮克斯該怎麼對我們? 在影展讓我們放映? 罰我們錢? 把我們的片子拿去發行? 還是忽略不管? "
不管公司態度如何,玩具總動員三的導演Lee Unkrich倒是在自己的Twitter上分享了這段影片。
每個人都曾經歷花樣青春歲月,苦澀的、荒唐的、甚至是無趣的,等進了成人世界往回看,青春的各種感覺大多會轉化為美好的。
七匹狼的背景配樂、背景中閃過的90年代三大玉女周慧敏、王祖賢和蘇慧倫,Grant Hill的籃球卡,又宅又泰戈的大學男生宿舍,我跟九把刀差不多在同一個時代度過青春;雖然那一年,我們班上一個女孩也沒有,不過年輕時想的、煩的、碰到的,差不多就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的那些事。
年輕的時候所有的小事幾乎都是大事,而電影大多數的時間,九把刀把這些小事用既搞笑又寫實的方式,不著痕跡的一點一點種在觀眾的心裡,直到電影的最後十分鐘,當這些小點串成一條線,哭點低的觀眾,以及那些把故事投射在自己身上的的觀眾,很輕易的就會在笑中流下屬於青春的眼淚。
至於我,現在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比較像攪拌棒放到咖啡裡慢慢攪拌,回憶一點一點的、淡淡的從心裡面被翻了出來。電影中有一幕在雨中,男主角說"成長,最殘酷的部份就是,女孩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成熟,而女孩的成熟,沒有一個男孩招架的住。"十年前的自己,光這句話可能就會招架不住,現在除了回憶出土以外,卻多了一堆一點也不浪漫的感想。
例如:
-年輕的夢想和未來通常是兩件事 : 上大學前,主角和一群朋友坐在堤防訴說著對未來的想像,對照後來每個人的工作,除了勃起先生如願以償外,想進竹科的後來成為公務員,想出國的當了保險業務,念成大化工的賣起汽車,而內心除了女孩什麼夢想都沒有的,沒得到女孩卻成了小說天王。
很多人都曾像電影裡一樣,在年輕的時和一群好友互相訴說著對未來的夢想,過了三十歲,大致上就像電影演的那樣,青春的夢想十有八九和未來的真實不一樣,而有達成夢想的人,夢想卻通常不是想像的那樣。
- 喜歡的異性類型隨著時間會大幅改變 : 學生時代的男生普遍都喜歡像沈佳宜那樣功課好、乖巧、聰明的女生;而很多女學生喜歡有點壞(甚至帶點幼稚)、有點帥又有點才華的男生。長大工作之後,男人通常愛的是年輕漂亮,但不見得乖巧、甚至不太聰明的女性;而女人會選擇成熟、多金、有權力、但可能既不帥又無趣的男性。這原因當然有很多,不過學生時代的那種喜歡,相對看來單純又美好。
- 追不到的最美 : 當一輩子的好朋友跟當情人是兩件事,當夫妻絕對又是另一件事,如果這部電影是從片中唯一追到沈佳宜的胖子角度,或是從沈佳宜後來結婚對象的方向去拍,恐怕會變成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呀。
不過,也因為是曾經有的、抓不著的青春,這部電影時才能有那股陽光般的強大能量吧?
散場後,不知怎麼突然很想再看一次<藍色大門>,這時發現那部曾經讓我感動不已的青春電影,距離現在也十年了。哎,青春。
延伸閱讀 : 九把刀部落格
X戰警是超級英雄類型電影的重要代表,十年來經歷頗受好評的X1、X2,到只剩特效的X3和到毫無特色的金鋼狼,看起來有點狀況不妙。好在回到原點,以萬磁王、X教授早期故事為主線的X戰警:第一戰( X-Men: First Class,以下簡稱FC)重啟成功,不僅是目前為止最精彩的一部X戰警電影,也是超級英雄電影裡的A級作品。
電影主要是以60年代的漫畫為藍本,除了依照劇情需求做了些小調整外 (人物可參考波卡多的角色整理),大致上保留了原始味道和精神。這部電影網路上的心得文不少,以下從電影本身的背景資料做補充,有雷文長,建議看過電影有興趣想知道更多再往下看。
導演Matthew Vaughn
沒有Matthew Vaughn的創意,就不會有精彩的第一戰,他曾經是蓋瑞奇的工作上的左右手,<兩根槍管>和<偷拐搶騙>這兩部另類黑幫經典,就是兩人合作的作品,私底下他們也是麻吉,Vaughn當過蓋瑞奇和瑪丹娜結婚時的伴郎。不過蓋瑞奇在拍完這兩片之後就沒新把戲了,很長一段時間低潮不說,最近稍微好一點,卻也只是在重複過去的東西。獨立之後的Matthew Vaughn剛好相反,他執導的每一部電影風格都有點不一樣,也都在替自己締造里程碑。
Layer Cake幫他開啟好萊塢的機會,星塵傳奇(Stardust)看過的人都說讚,去年的偽超級英雄電影特攻聯盟(Kick Ass)幫電影公司創造出將近10倍的高報酬率,預算只有2800萬美金,相當於阿凡達的1/10,一般主流動作片的1/4,用國片來比的話,也只比大家熟悉的<刺陵>高一點點,除了報酬率高,口碑甚至還比星塵傳奇更好。
拍完偽超級英雄,切換到真超級英雄X戰警,Vaughn並沒有把Kick Ass跳躍式的風格帶進X戰警,而是拍出一部離漫畫最接近、最到位,也保有幽默感與現代風格的X戰警。
不過這部電影並不是細火慢煮,而是大火快炒。2010年5月Vaughn才跟福斯簽約,一直到8月還在改寫劇本,在8月最後一天開鏡後,緊接著在9個月內完成拍片、剪接、特效後製等所有工作,並在2011年6月初準時上映。這是部預算一億六千萬美金的大片,人物複雜、場面多、需要大量後製,Vaughn的效率高的嚇人,而且品質完全不打折扣,無怪乎拍完馬上生了場大病。
諷刺的是,在X戰警第三集(簡稱X3)階段,電影公司曾經找Matthew Vaugh執導,但當時他嫌電影公司給的時間太短、預算不夠,最後只在X3中參與了部分編劇工作,沒想到繞了一圈,還是找到他。不過跟當年X3相比,電影公司給的預算差不多,要求的時間卻短更多。
Matthew Vaughn說之前習慣拍小成本電影,從劇本到特效創意凡事自己來,拍完還會有親朋好友試映場,根據試映的結果慢慢修改剪接,再丟給電影公司。這次拍的時間超趕,完全沒時間想多的事,有記者看完電影覺得有深度,問Vaughn這部電影的政治社會意涵? 他說隨你怎麼想,因為太趕他自己也沒時間想那麼多,最後拍出看到就是現在的樣子。
先前Vaughn在好幾個訪談裡面重複提到他多麼討厭X3,還說如果X3是他導的話可以好100倍,時間超趕的FC沒有比X3好100倍,不過好個很多倍確實是有的。
劇本演化
網路上很多人認為這部片是三部曲的前傳,本來的確是,現在完全不是,歸因於劇本的進化過程。
萬磁王系列 - FC的前身發生在2004年,當時連X3都還沒開拍,但因為X1和X2反應不錯,電影公司想要另以萬磁王為主角發展出系列作品。當時的編劇Sheldon Turner用"當鋼琴師遇上X-Men第一集"來形容這部電影,故事元素包含納粹、復仇、友情和分離,聽起來幾乎是奧斯卡影片的公式,不過後來編劇遭到撤換,由X戰警2.3集都參與編劇的Zak Penn擔綱,Penn寫完後電影公司覺得劇本不有趣,甚至他自己都覺得不有趣,老萬磁王Ian McKellen本來很想演,等了幾年沒下文後表明年事已高,之後即便有也不會演了。最後,這案子就悄悄的被打入冷宮,取而代之的系列作是金鋼狼,而一開始的編劇Sheldon Turner,後來寫了<型男飛行日記>的劇本得了很多大獎。
早期的X-men : First Class - 萬磁王計畫被冰凍同時,電影公司後來找了Josh Schwartz(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電視影集花邊教主Gossip Girl...)來寫X教授陣營的早期故事,劇名就是現在的X-men : First Class。大綱完成後,電影公司找回執導X戰警前兩集頗受好評的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回鍋執導,不過辛格沒採用Josh的劇本,反而自己寫自己的,但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砍線的萬磁王劇本併入他的劇本裡。之後,他也擔綱電影多數配角的選角工作,不過因為時間太趕、加上有其他計畫在手,最後在這部片只擔任監製,放棄執導,在有上映時間壓力下,燙手山芋最後丟到Matthew Vaughn手上。
現在的X-men : First Class -Vaughn和他一直以來的編劇好搭檔Jane Goldman拿到布萊恩設定的大綱以及角色分配後,又大幅更動了劇本好幾次,還包括砍掉一段X教授和白魔女潛意識大戰的場面,因為這概念在全面啟動中出現過。Vaughn說他喜歡全面啟動,但當他在電影裡看到與劇本類似的畫面時,整個心都沉下去了,最後忍痛砍掉。另外也砍了不少角色,例如去年7月的訊息是X教授最早的學生獨眼龍會出現在FC裡,後來沒有。不過這集有獨眼龍會在之後出現的伏筆。
Vaughn改寫前的劇本,和X戰警三部曲全部都有直接關聯,Vaughn的劇本則徹底和三部曲做了切割,完全可以視作是獨立故事。
他在訪談中提到整片都是他和搭檔Jane Goldman兩個人寫出來的,頂多加上布萊恩辛格,不能理解為什麼電影公司在片尾的編劇欄位要掛一堆人的名字。其實那些編劇是真有貢獻,只是隱含在布萊恩給他的大綱裡。
這部電影劇本比一般超級英雄類型電影要好,不是沒有原因,最後的劇本其實是經過五年時間、六個以上編劇(不知不覺間)共同創作、合併演化出來的。
選角
在布萊恩辛格交棒給Vaughn的時候,很多配角都已經選好了,但兩大男主角以及大反派Sebastian Shaw都還沒定案。X教授在漫畫裡是英國人,導演在寫劇本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決定年輕的X教授非James McAvoy莫屬,難題是誰演萬磁王,因為萬磁王是整部X戰警漫畫中導演的最愛。
FC主線在兩人身上,Vaughn想要把兩人複雜的友情關係拍出來,他說他要的是勞勃瑞福和保羅紐曼兩人在虎豹小霸王裡那種超自然的化學法應。為了要掌握這種感覺,在試鏡的時候,導演強迫McAvoy要跟他一起面試所有來試鏡的萬磁王人選,不過一直都不對味,直到Michael Fassbender出現的那一天,不到20秒就決定是他了,導演的直覺是對的,電影中這兩個人的互動真的是超化學效應。
兩位演員其實不是第一次在同一部片出現,第一次是諾曼第大空降,當時都是沒人記得的小角色、而且兩人沒交集。十年後,兩人的知名度還是不高,我對James McAvoy印象深是因為HBO常播刺客聯盟,不過那是部爛片,FC的對白甚至還酸了一下刺客聯盟。FC之後,兩人的星運應該會和之前大不相同,很多人喜歡Michael Fassbender飾演的萬磁王,角色的張力很大,不過我更喜歡James McAvoy的X教授的樣子,非常有個人風格。
凱文貝肯的反派大頭目Sebastian Shaw角色,差一點就由今年的影帝柯林佛斯來演了。導演透露他的口袋名單一直都只有柯林佛斯和凱文貝肯兩人,他還說這兩個看似八干子打不著的演員,私底下交情超好,兩個人也都知道導演的想法就是送一個人進去演這位反派人物。最後凱文貝肯出線的原因,是因為電影公司覺得他看起來比較壞,而且是美國人。如果Sebastian Shaw由柯林佛斯來演,那就有趣了...口吃的反派boss?
最好笑的選角應該是Azazel惡魔的角色,Jason Flemyng是導演Matthew Vaughn的老班底,幾乎每一部Vaughn導的電影都有這位演員。導演給Jason Flemyng看劇本大綱,只跟他說有角色找他演。還說"你第一集你戲份不多,但如果有第二集,到時候保證你的戲份會大大加重"。老友相邀只當然好,但之前Jason Flemyng在演超世紀封神榜(Clash of the Titans)化特效妝化得很痛苦,他問導演這片的角色需不需要畫特效妝? 導演告訴他絕對不用。結果Jason Flemyng看到角色造型設定的時候,才發現被呼巄了,只說了一句話 "e04 ! 你叫我演的角色竟然是紅色的!"
看電影時覺得飾演怪獸的男演員很眼熟,後來走出戲院的時候才想起他是非關男孩裡的男孩Nicholas Hoult,大部分可愛的童星長大之後都...,不過這完全不適用在他身上。
魔形女Jennifer Lawrence也很搶眼,導演讓她曖昧的穿梭在三個男人之間,同時帶出兩大男主角的想法和觀點歧異。Jennifer今年有提名奧斯卡女主角,後續也是值得注意的新生代演員。
60年代與007
電影設定在1962年不是沒有原因,因為漫畫始於1963年,電影交代完1962年發生的事情,結尾鏡頭帶到X戰警學校,等同於接到1963漫畫的起始點。變種人融入真實的歷史事件是這部電影另一個有趣的地方,1962年西方最大的事件莫過於古巴飛彈危機,布萊恩辛格時期的劇本就已經設定好這事件會是電影的高潮了。導演Vaughn是1971年出生,他說自己小時候沒讀過這段歷史,是執導後才去找相關資料來看,然後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在電影裡面美軍的形象比俄軍差,也許這就是他的"詮釋方式"?
雖然是70年代出生,Vaughn對於60年代的影像、文化很著迷,塞了一大堆其實不是1962、而是60年代中晚期的影像符號到電影裡面,其中最主要的是007。導演向來不隱瞞他對007的熱愛,特別是<60年代的007>。抓到60年代的題材,Vaughn極盡所能的把他想要的007元素塞進電影。他提到最後一部由史恩康納萊擔綱的007電影雷霆谷 (You Only Live Twice)是這部電影的重要靈感來源。
Vaughn有多愛007? 凱文貝肯飾演的反派Sebastian Shaw原著中造型頗醜,但電影裡的Shaw被導演大改造,變成穿著合身西裝與皮草的型男,旁邊跟著性感美女和男模打手,再加上私人遊艇和充滿復古未來感的潛水艇,完全就是早期007電影反派頭目的樣子。Vaughn甚至叫飾演萬磁王的Michael Fassbender想像他就是在演007,只是他是比007還更厲害、不需要武器的終極殺手。
如果依照2004年萬磁王的設定拍,我們很可能會看到一部鋼琴師版的X戰警,在Vaughn對007的礦熱下,我們看到的是仿60年代007感覺的X戰警。
特效
這部電影特效不算特別好,也許跟趕工有一點關係,但我非常喜歡導演對特效的控制。X戰警是一堆有超能力的變種人,特效比重當然要高,但絕對不能放在最重點,<角色帶出劇情、劇情帶出特效>是Vaughn的電影一直都有的良好傳統,這也是這部電影好看的原因。
最後一幕飛彈危機的重頭戲,若出現在變形金剛之類充斥爆炸、大爆炸和更大的爆炸的電影當中,可能看完就忘記了。在這部電影中,Vaughn對特效的使用幾乎都配合故事的需要,因有強弱層次,讓結尾萬磁王發功的三幕(飛天潛水艇、硬幣爆BOSS、控制漫天的飛彈) 雖然簡單,但會讓人看完忘不了。
這是一部有渲染力的娛樂電影。也許因為趕工,一些地方的剪接的很突兀,不過能把X戰警拍的連最挑剔的死忠漫畫迷普遍都大力稱讚,除非他自己不接,不然續集導演絕對非Matthew Vaughn莫屬。
在一段訪談中,Matthew Vaughn自己說如果第二集開拍的話,他希望以甘迺迪被刺殺的真實畫面開場,幕後兇手就是能讓子彈轉彎的萬磁王。在其他訪談裡Vaughn也提到他還有更多想法,如果有續集,會把片子拍的更有氣勢。
附帶一提,X戰警是一個橫跨近五十年、無比龐大的漫畫世界,有太多版本、主線和支線,光是人物之間的情愛關係就可以比弄得跟好萊塢明星關係一樣複雜。FC是重新啟動,並不代表原來的X戰警三部曲不會繼續拍,接續原系列的X4和X5據說都在籌畫中;Matthew Vaughn獨立的的FC系列應該會往下拍,金鋼狼系列至少會有第二集,所以往後的五年,可能會有一堆平行發展的X戰警電影。
Posted at 09:15 下午 in Movie | Permalink | Comments (0) | TrackBack (0)
Tags: X戰警 第一戰 x-men first class Matthew Vaughn 布萊恩辛格 James McAvoy Michael Fassbender
|
六七八年級的男生,對制服美少女、日本武士、德軍殭屍、大機器人、噴火龍這些動漫遊戲角色應該都很熟悉。在殺客同萌2分半鐘的預告片中,這些角色在絢爛幻境中打成一片,在Panic Switch這首快節奏的單曲襯托下,展現十足的創意和完美的節奏感,如果有年度商業電影預告片的獎項,這部片的預告片肯定可入圍。進了戲院,電影展開之後,前六分鐘的敘事方式、分鏡和畫面處理也真的讓我目不轉睛,對接下來的故事更是充滿了期待。
很不幸的,這部片對我來說精彩的部分幾乎也只有這樣了。後續的劇情並無創新之處,雖然電影公司的劇情介紹裡說這部片是女性版的全面啟動 (Inception),不過有點天差地遠,這一片只是電漫動融合的的現代童話。即便華麗的視覺特效充斥全片,但僅僅只有第一場動作戲-穿著東方水手服的西方少女與日本武士在禪寺快意對決的場面有些許驚喜,後續太多類似的電玩場景和一再重複的快慢節奏剪接(導演自己在前作300壯士已經玩N次了),讓我感到疲乏,最後在薄弱的劇情和平舖直述的結尾中,帶點無力的看完這部電影。
純就個人感覺,這部電影什麼都有但都沒到位,導演對特效的處理能力遠遠勝過對節奏的掌控,對音樂的品味超過對人物的描寫,因此即使畫面很炫,整體看起來仍是拖泥帶水,音樂很優,但在平板的人物描寫下沒有幫電影加到分,想講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卻又很表面。
另一方面,為了讓這部電影的主要客層,特別是年紀在18歲以下的男生都能進場,劇本明顯受到嚴格控制以符合青少年都能進場的分級。在顧慮到目標觀眾的限制下,很多地方該像潑出去的水那樣卻都沒潑出去,劇中人連髒話要飆出口都還會自己收回,小到對話都這樣,大到劇情更是如此,以至於連貫性一直被切斷,我想這不完全是導演的本意,不過電影公司有票房的壓力,在權衡分級和目標觀眾必須做出妥協,結果就是一個理想很大卻不完整的作品。
電影中,有一段大意是說女孩的眼神空洞的嚇人,人在那邊但靈魂像根本不在那邊,這就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想,融合了幾乎所有主流青少年次文化(只差吸血鬼沒進去)的角色和稱的上是一流的特效,卻空洞的完全沒有靈魂。實際上,導演Zack Snyder的電影似乎都有類似的問題-企圖心很大但掌握度不及,視覺效果絕對是超特級但劇本卻跟不上。
在美國,本片第一週票房跟電影公司預期落差非常大,因此華納電影公司把前六分鐘直接放到網路上(下面的影片),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進場。對我而言,這部電影最棒的部分也就只有前六分鐘,加上2:34秒的完美預告片。可能是期待過高,可能我根本不是這部片的訴求對象,總之殺客同萌完全沒有萌到我。不過一個人的毒藥也可能是另一個人的佳餚,也有網友和我完全不一樣,從心理學的觀點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評論,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ps. 看這部片可以連結尾的字幕一起看完,後半段的字幕有些許娛樂性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