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Kelly 的文字和觀點我follow很多年了,他是極少數讓我佩服的趨勢大師,兩個月前提到Kevin Kelly透漏他會來台灣,那時猜測他應是受媒體之邀來演講科技趨勢。部落格寫完沒幾天謎底就揭曉,他受今周刊邀請,來台演講發現未來數位新生活這個題目,順便打<科技想要什麼?>這本新書。
在一連串的長官致詞與華碩施董事長的演講後,向來只有在Youtube上看的到的KK上場了。KK講的內容,平常一直有在接觸科技的人大概都很熟悉,只不過他用自己的邏輯把很多現象在很短的時間內串在一起,有聽眾覺得很新奇,也有人覺得不過如此,從我的觀點,能像他這樣用自己的邏輯很清楚的把抽象的概念很順又很淺顯的串在一起、又強烈帶有個人角度的,國內講者沒有幾個,國外也不多見,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Wired這篇記錄,不過我覺得最有趣的不在演講,他的書其實比演講還要有趣,今天的亮點在後半段的Panel Discussion。

Panel主持人是悠遊卡公司的劉董事長,遇到尷尬場面的臨場反應很好,對講者與主題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過去媒體常常請到一些很有名氣,但對主題完全不了解、對來賓背景只知道皮毛以致於在現場不知所云的專家擔任國外Panel的主持人,這次並沒有這個問題。
Panel除了有施董事長、KK、還有一位是張善政政委,這三個人幾乎站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角度思考。
華碩在國內品牌業者中論創新絕對是數一數二,但是施董的論述雖然套用許多主流詞彙(O2O/Cloud/Codesign/design thingking/Open Innovation),但實質仍擺脫不了傳統的PC廠思維(不過他的想法仍遠遠超過國內同類廠商)。張政委從Google離開不久,談問題的角度是偏向外國軟體服務公司角度,還小鞭了一下國內的硬體業者。KK從演講內容到後段的問題回答都比較是宏觀框架式,有時候的想法比較偏小眾,但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特色。
觀眾有些問題非常有趣,有人問三位講者用什麼Gadget,KK雖是趨勢大師,但他自己沒有智慧型手機,平常只用一隻舊moto手機,而且只有他老婆知道號碼。問他為什麼,他說在等iPhone 5,還說他是認真的,讓隔壁施董笑的有點尷尬。
和這問題有點關連的是另一個問題。
有人問三位專家對Facebook花十億併購Instagram的看法, KK對這問題感覺的出沒什麼興趣回答,他說他不會特別去注意某些公司市價估值之類的事情,認為這些是都是一時的hype。instagram都還沒賺錢,甚至Facebook也沒賺錢(實際上FB是賺錢的),但FB有很多現金,高興花多少錢買誰都可以。
如果平常有看KK的文章,會知道他向來就不從一般企業的角度在看事情,也不從創投/投資者量化的觀點在看什麼東西有價值,他觀察的是大塊的現象和細微的信號,而不是單一的問題,所以他是雜誌發行人,而不是投資者,會這樣回答並也不意外。不過我想另一個原因是他根本沒在用智慧手機,iPhone的重度使用者,多少都能理解FB會出高價買下Instagram的原因。
也有觀眾問到台灣的工資很低工時超長,請較KK有和看法,KK說這問題應該問坐他隔壁的兩位, 因為他不是台灣人很難給意見,他能想到的就是換地方、換工作。殊不知在台灣其實怎麼換都一樣阿...
延續這問題,有人問一個凡老外來,就會有人提出的老梗問題:台灣向來以工程師素質高聞名,請問來賓對台灣未來發展有什麼建議。
如果拿這問題問 Michael Porter,或是本國的大老學者們應該會得到一路老梗到底的答案,但三位的背景對應的答案,使這問題變得異常有趣。KK說工程只是成功方程式的一部分,要有其他的部份(如行為動機研究、設計...)才可能把事做好,而如何導引工程師搭配其他部分做對的事,遠比是不是有一堆優秀的工程師來的重要。
施董的回答大致上四平八穩,比較有梗的是張政委的答案,由於待過Google,他對台灣一般工程師是不是"素質高"態度保留,認為台灣有很多"訓練有素"的"忙碌"工程師,訓練有素與忙碌在他看來不等於素質高。大家都異常忙碌、忙碌異常,做的事情卻沒什麼創意,他舉Google內部讓員工保留20%時間做自己有興趣的事,說一天工作 18小時的工程師,是不太可能做什麼有創意的事的。
大致上KK和張政委講的,是我一直以來都有的感覺,不過這有更深層的原因,也是產業發展體制下的宿命。
最後兩個問題應該是今天最有啟發的部分,有位念資工的學生問KK能不能給他一點面對未來挑戰的建議。KK說永遠有新的技術和語言會出現,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learn how to learn)才是能夠不斷面對挑戰的法門,這點我不能同意更多了。
最後主持人希望他能給個總結,他說"我們台上的三位都是老人了,我們不管說什麼你們聽聽就好",此話一出大家都笑出來,接著他又說要不斷的挑戰權威,挑戰既定的假設,舞台才可能是你的。
最後他給的建議是不管你想做什麼,想到就去做,現在這個年代不管你想出書、寫app、賺大錢投資、靠點子募資或做公益事業,需要的門檻與付出的成本都比以前低很多,失敗的底線頂多也就是失敗,沒什麼大不了的,即便是Instagram,據他了解也是失敗過n次才有的服務,他希望聽眾都要有想到就做的決心和勇氣。
這不但是今天的總結,也是kk個人經歷(浪跡天涯攝影師-駭客大會召集人-作家-科技雜誌發行人-全球主要媒體特約撰稿人)到目前為止的總結吧。
Recent Comments